白云黑土已经成为时代眼泪,喜气洋洋的21世纪,中国的离婚率和经济一同起飞。
人们常常把离婚率和经济发展挂钩,但数据显示,东三省的离婚率跑得比东南沿海更快[1]。
还有人将东北的高离婚率,归为女性受教育程度高,但这也不是绝对的。高等教育性别比和离婚率之间有相关性,但是具体到省份,并没有直接对应关系[2]。
究竟是什么,让东北人纷纷离婚?
要理解这个因素,就必须从中国的大背景入手:人口流动。
中国的流动人口近 3.8 亿,而东北地区是人口净流出地区,尤其吉林和黑龙江,21 世纪初的人口净流出共计超 300 万人,其中大多数都是农业人口涌入城市[3]。
从宏观上看,有城乡间流动人口的家庭,离婚概率会比没有流动的高出 60 %以上[4]。
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夫妻,控制变量后的回归分析也显示,进城打工,就会让离婚的概率更大[5]。
但这个数据不能直接说明问题;可能感情不好的夫妻,更倾向于外出打工。我们还需要明确,城乡的流动,如何导致了婚姻稳定性下降。
离婚与否的决定,手机监听往往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:婚姻收益、婚姻替代和离婚阻力[6]。人口流动,可能从多方面降低了婚姻收益。
一份陕西的分析发现,流动家庭中,妻子的负担更重,但夫妻沟通更少、冲突更多,甚至存在更多家庭暴力[7]。
复旦大学学者的研究也进一步确认,人口流动的大潮中,家庭分离会提高离婚风险,流动人口的现代意识提升,也会促使离婚[8]。
人大的研究发现,外出打工的女性,更不同意“干得好不如嫁得好”,更倾向认为“在领导岗位上男女比例应大致相等”;进城打工的经历,让她们的性别观念更加现代[9]。
这也反过来解释了复旦研究的发现:在进城打工的人群中,女性的离婚风险更高[8]。
而进城打工,也让婚姻的替代效应随之增加。尤其是对于女性,当“进城”后所在地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,她们能遇到其他合适的配偶,离婚倾向就会提高[10]。
但是,手机监听放眼全国,东北的人口外流并不算突出,远远不如安徽、河南、湖南等外流大省[3]。
人口流动的因素,不能完全解释东北人更爱离婚的事实。而且,东北还有大量不涉及城乡流动的人口,他们又是为什么离婚呢?
我们只能求助于第三个因素:离婚阻力。
在东北农村,人均土地面积大,有深厚的商品经济传统[11]。
南开大学学者在长春农村的田野调查则显示,当地村民相处时受到市场逻辑影响,面对离婚,公私界限分明[12]。还有位 47 岁的打工女性解释道:“动真感情是傻,你找我也找。”
因此,东北的乡村爱情,如果想要破裂,面临的阻力比别处更小。
东北的城市,也有自己的独特原因。
孩子,是离婚的一大阻力。在中国,不生孩子的夫妻,在婚比例更低,也就是更容易离婚;子女越多,离婚概率便随之下降[13]。
而在东北,国企职工比重很高,比沿海地区高得多[14]。中美学者的联合研究发现,控制其他变量时,每个国企工人平均少生 0.25 个孩子[15]。国企工作显著影响了孩子的数量。
东北地区的生育率,在 1995 年就已经低于 1.5 ,至今都低于全国平均[16]。东北夫妻想离婚,孩子的阻力比别处小很多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忘了,社会的现象背后,都往往是大时代投下的影子。
2003 年,中国出台《婚姻登记条例》,想要离婚的夫妻,不再经历重重手续,“当天、当场就能解除婚姻”。与此相呼应的是,2000 到 2005 年之间,全国“离结比”陡增[17]。
而经济状况,也会影响婚姻稳定;当丈夫失去了全职工作,离婚的风险便增大了[18]。
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,则让女性再婚或者单身也能过得很好。当她们现任丈夫遇到问题,条件更好的女性更有可能选择离婚[2]。
种种因素下,再艰难的时世,也无法阻止东北人离婚的脚步。或许这也是一种“金钱诚可贵,婚姻价亦高;若为自由故,二者皆可抛。”